2023年5月14日-20日是我国第9个“全民营养周”,今年的“全民营养周”的传播主题为“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”,宣传口号为“健康中国 营养先行”。旨在推进合理膳食行动,提高全民营养健康素养。鼓励居民合理搭配日常膳食,养成良好饮食习惯;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(包括营养指导人员)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,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。为了预防和控制我国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,在实际生活中,应该怎样做呢?
1、生命在于运动,运动促进健康 适度的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核心要素之一。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抵抗力,还能提升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,缓解压力并调节精神状态,为身心健康带来长久益处。坚持日常身体活动,每天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,累计150分钟以上,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。
2、合理膳食,科学食养 在坚持每天身体活动的情况下,每日需要补充足量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(如:钙、铁、锌等)。因此,更应该注意营养的均衡,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,掌握营养健康知识和技能。保证一日三餐、定时定量、饮食规律,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。做到食物多样,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、蔬菜水果、畜禽鱼蛋、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;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,每周达到25种以上。足量饮水,少量多次,每日饮水量达到1500-1700毫升左右。
3、学食养,会看慧选 要学会认识食物、了解食物的营养特点,学会阅读食品标签,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物;认识身边常见的食药物质,结合自身情况,合理搭配日常膳食,保持足量的水果和蔬菜摄入,少吃脂肪含量高、热量高的食物。养成良好饮食习惯,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我国是高钠饮食的国家,钠离子摄入量影响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。因此要留意标签中的钠含量,钠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天6克以下,警惕食物中的“隐性盐”。
4、吃动平衡,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。吃动平衡,控制超重肥胖,超重和肥胖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有关。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能量摄入以减重,每天可减少300~500kcal的能量摄入。减少含糖饮料的使用,限制脂肪的摄入。此外,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,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,运动还可以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,改善超重或肥胖引起的胰岛素抵抗。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、骑车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慢跑、游泳等。如无禁忌,最好一周2~3次抗阻运动,如哑铃、俯卧撑、器械类运动等,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。建议超重肥胖人群按照每个月减少1~2kg的速度,3~6个月减少体重5%~10%。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