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每日三餐,如何合理地调配饮食,使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、滋补养生,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。常言道:药补不如食补。饮食养生是中医一个重要的传统理论,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。疫情期间,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为家人做一顿美食,可以趁此机会借助食物,补充能量,提升自身免疫力,对抗病毒。
食物的作用
1、补充营养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;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。”这里明确指出了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,滋养脏腑、气血、经脉、四肢、肌肉乃至骨骼、皮毛、九窍等的作用。一个人一生中摄入的食物为自己体重的1000 -1500 倍,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素,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,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。
2、强身防病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说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,精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”即根据食物的气、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,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,或以养精,或以补形,既可补充营养,又可调整阴阳平衡,防止疾病发生。
3、抗衰益寿
中医认为:精生于先天,而养于后天,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,精气足则胃气盛,肾气充则体健神旺,此乃抗衰延寿的关键。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、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,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,对防老抗衰十分有益。
饮食养生的的原则
1、食饮有节
《内经》在饮食方面强调“食饮有节”。“节”,即说要有节制,有规律。不可过饱、不可过饥、不可暴饮暴食,也不可一饥一食,不可偏嗜。食饮有节包含着三重意思。一是饮食要有节制。意思平时应饮食适量,《素问·痹论篇》曰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一伤,可致百病蜂起,过饥过饱都能损害脾胃正常功能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,或嗜酒过度,损伤脾胃,机体营养得不到补充,导致气血亏少,正气不足,可致诸病。
二是饮食要有规律,一日三餐,按时就餐,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曰:“日中而阳气隆,,日西而阳气已虚”,7:00—9:00胃经当令, 9:00—11:00脾经当令,早上是一天饮食供应的开始, 此时阳气渐旺,食物便可化生气血供养人体;中午阳气最旺, 脾胃阳气可借助外界阳气而增长, 此时饮食可饱;晚上阳气渐衰,脾胃运化力渐弱, 饮食宜少。晚上吃的太多或者晚上熬夜吃的晚,大脑垂体给胃发布指令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,脑和胃都处于活跃状态,对于敏感的人群容易引发失眠,这就是中医讲的“胃不和,则卧不安”,若长期晚餐过量,会增加胃的负担,形成胃病。这些不好的习惯都要慢慢纠正过来。
三是要求食物清洁,不要腐败,吃新鲜的食物
2、谨和五味
“五味”,即酸、甘、辛、苦、咸,在中医学中则泛指各种食物。“和”即平和,以“味和”为要。各种味道要浓淡适度,宁淡勿浓。谨和五味,即饮食五味要适当调配,以取得丰富、全面的营养。过度的偏嗜某一味道,会引发不适。
《素问•五脏生成》篇提到“是故多食咸, 则脉凝泣而变色;多食苦, 则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 则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 则肉胝月刍而唇揭;多食甘, 则骨痛而发落, 此五味之所伤也。”
因此要合理膳食,保持身体健康。食物要多样化,不能太挑剔,所以《内经》提倡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的原则。人是杂食性动物,食物品种多样,谨和五味,营养成分就均衡全面。日常饮食中,主食是一定要有的,蔬菜水果也要吃的种类丰富些,餐桌上也要荤素搭配,这样才能营养均衡,身体能量充沛。
3、药食同补
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提出:“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”,“余下之病,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”。治病的时候要注意用药治疗不能太过,祛除病邪的十分之九,就应该立即停药,以免伤其正气。强调食疗是一种保护正气的手段。“不以药尽,而以食养”,药食并重。药物解决主要问题后,应该用五谷、肉类、果品、蔬菜等饮食疗法调养以清除余邪,增强体质,巩固疗效,同时可以避免药物偏性的太过与不及,亦能够培养人体后天之精气,扶正祛邪。疫情期间,专家强调,免疫力是战胜病毒的关键武器,呼吁大家在家要好好吃饭。待在家不能出门的群众可以趁此机会制作美食,享受美食,提升正气。身体虚弱的或者病愈回家的可以利用食物的滋养作用调养身体,促进免疫力恢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