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
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载有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、霍乱等传染病,胡正心在《简易备验方》中提出了蒸汽消毒法,张景岳的《景岳全书》中记载了用“福建茶饼”进行口腔消毒,以防病从口而入。吴又可的《温疫论》是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。吴氏认为,温疫之为病,是“非风,非寒,非暑,非湿,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”,即“疠气(戾气)”。它从口鼻而入,造成“遍于一方,延门阖户,众人相等”的疫情,其性毒烈,不同于六淫。吴氏认为,温疫病的发生与否,除了与疠气的强弱之外因有关外,更重要是决定于人体正气的盛衰。
清代
到了清代,温病学已形成体系,以叶天士、薛生白、吴鞠通、王孟英为代表的四大温病学家出现是其显著标志。对于温疫,吴鞠通说 :“温疫者,疠气流行,多兼秽浊,家家如是,若役使然也。”即温疫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温病。陈修园认为,避疫之法,惟在节欲,节劳,仍勿忍饥,以受其气。胆为中正之官,胆气壮,则十一脏之气赖以俱壮,邪不能入。其在《医学三字经》中载有方剂预防温疫,后人据其功效拟方名为神圣避瘟丹,另以羌活、独活、白芷、香附、大黄、甘松、山柰、赤箭、雄黄各等分,苍术倍用,上为末,面糊为丸弹子大,黄丹为衣,晒干,正月初一清晨,焚一炷避瘟。熊立品在《治疫全书》中提出瘟疫流行时节“四不要”原则,即“瘟疫盛行,递相传染之际 ……毋近病人床榻,染其秽污;毋凭死者尸棺,触其恶;毋食病家时菜,毋拾死人衣物。”刘奎的《松峰说疫》记载了用屠苏酒方、麻豆投井方、苍术、贯众、赤小豆等进行饮用水的消毒。书中还载有避瘟方 65 方,使用方法有内服、纳鼻、取嚏等不同 ,其中不少预防疫病的方剂为其自创,对现代传染病的预防这些方剂仍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。在与天花的斗争中,人们发明发展完善了种痘术。《本草纲目》中引用明初谈伦的“谈野翁方”用白水牛虱预防天花, 则反映了近乎牛痘接种的预防法。雍正五年俞天池所著的《痘科金镜赋集解》中所云:“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(1567 —1572 年)宁国府太平县 ……至今种花者,宁国人居多。”按俞氏之说,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最迟在 16 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就已经被宁国府太平县的医人发明,并逐渐将人痘术传播至海外。
|